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2020年的“反智逻辑”

新少数派 2021-08-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量子学派 Author 白格尔 冯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量子学派(ID:quantumschool),作者:白格尔 冯诺


2019年,沿着流浪大师佝倭的背影,

只要借助一缕折射的微光,

就能感知到:这是一个反智时代!


流浪大师最红的那一天:江苏盐城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已致78人遇难,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悲剧,本应该全民默哀,却被相邻的“流浪大师”对照演绎成一出忍俊不禁的“荒诞剧”。


一边是沉默不语的如蚁生命,一边是蜂拥而至的网红拍客。

一边是锥心刺骨的社会悲歌,一边是娱乐至死的全民直播。

 

2020年,这一点没有任何削弱。

当痛苦的战士手执锤子和铁钉,在浓烟与废墟里铸造斑驳陆离的精神圣殿时,以下的十二个反智逻辑,将所有的庄严摧毁得一干二净。

将反智进行到底,这是2020年的主旋律?


1 只是没有证据,并不能说明你不是杀人犯?


这是一个最为残酷的例子,把人性的恶展示到极致。
被误判了26年的张玉环终于沉冤得雪,有人却阴阳怪气说“没有证据,怎么能说他不是杀人犯”。



这是24个逻辑谬误中的类型,学术名为诱导性质疑:即在提出质疑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诱导来回答。


张玉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被判杀人罪,已经严重触犯公民基本权利,释放只是矫正当初的错误判决。而刑法的原则是无罪推定,即弱小的个人没有义务证明自己的清白。谁主张,谁举证。张玉环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证明自己完全清白。


反复申诉19年,被关押了26年,张玉环已经遭受了太多委屈。
人生有多少个26年?

26年前,伤害永远烙印在张玉环和他的家庭上;26年后,百万补偿也无法弥补。

26年前,张玉环遭受司法不公对待。26年后,张玉环还要遭受“反智”折磨。


2 望江警察可理解,不能“一命换一命”


安徽望河一女生在“警察注视下”跳河溺亡,有人提出这是因为“不能一命换一命”。



这是典型的稻草人逻辑:先假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逻辑前提,然后攻击这个前提。


他们先假设救人就是牺牲这样一个“稻草人”,可谁说救人就一定会牺牲呢?
而实际上救人分很多种和步骤,起码的高声劝阻等等都可以。
视频清清楚楚的记录了这一切,还不能说明问题?
就是不专业,应该立即去改正。


所有的掩饰和诡辩,实质就是一种冷血和歪楼,主打的是“稻草人逻辑”。
谁说过这句话,一定要记住他。

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的逝去,生命就此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凛冬。


3 美国死了22万,4000人=没死


自称旅美社会学学者李毅,在深圳演讲时面带微笑地说,与美国死了22万人相比,死了4000人等于没死。



逻辑可笑又可恨,按这个逻辑走下去,就会变成与历史上死过的人相比,现在死的人都等于没死。


这是利用逻辑滑坡的诡辩:从A跳跃到B,B跳跃到C,C跳跃到D,莫名其妙的逻辑过渡。


因疫情死去的4000人,有普通百姓,也有抗疫工作者。
那不是简单的冰冷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巨大悲痛。

4000条生命逝去给我们带来警醒,才有今日的抗疫成果。

但现在却被如此“归零”,成了学者李毅“爱国生意”的素材。


无视逝者尊严,无视家属感情,戏谑悲怆的死亡数字。

乐不可支,开怀大笑,在亡灵和生者伤口上撒盐。


那张满脸横肉的脸,写满了来自地狱的恶。
人性之缺失,是这个族类的耻辱。


4 没有澳洲大火,不知道中国之前这么牛逼


《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成为千万级的刷屏文章,心里像被喂了屎一样难受。

那本是一次教训惨痛的大火事件,却被简化为消防员伟大付出的英雄故事。

将一场引发举国上下沉痛反思的巨大灾难,扭曲为“中国33年前就这么牛逼”的证据。

本应该反思和改进,却成了可以炫耀的功绩。



这在逻辑学中称为比烂逻辑:通常是指责那些关心自己身边的问题而不太关心其它地区同样的问题的人,是故意吹毛求疵。

然而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生活的地区,表达最多的也是身边事情,因为切身利益所在。


灾难面前不应该幸灾乐祸,这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有的良知。

“嘲讽灾难”秀“优越感”不可饶恕。

以“比烂”形式来烘托自己,实在令人恶心。

这种反智逻辑,让人不知自己是身处在一个悲歌时代,还是一个欢歌时代。

▍5 白粥没营养?崇洋媚外!


疫情期间,张文宏说白粥缺营养,要多吃鸡蛋牛奶等有营养的早餐提高免疫力,却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



白粥缺营养纯粹是个化学和生理营养的问题,和崇洋媚外有什么联系呢?说白粥缺营养,并没有说它有毒,并不妨碍有人喜欢白粥的口感。


张文宏医生没有任何错,有人却利用了诉诸情感这一武器: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他们想要发表“张文宏崇洋媚外”的言论,应该用毛笔蘸墨,而不能用西方科技的产物(手机)。

其实张文宏遭受的批评不少,“财产批评论”、“人格膨胀说”。

主要原因,还是张文宏医生太过真诚。

疫情期间,他以专业和坦率赢得了普遍性尊重,

但疫情褪去,同样难容于这个犬儒、唯上、虚伪、颟顸的世界。

被安一个莫须有的“崇洋媚外”罪名,遭受万众踩踏。

有时候,真为张文宏医生感到不值。


6 反对公示公职人员财产,这是隐私问题


胡某编反对公示公职人员个人财产,因为这是隐私。



但他肯定知道,隐私权是和公共事物挂钩的,公共权力越大的人,隐私权范围越小。只不过这一证据被他无情抛弃了。


这便是德克萨斯神枪手: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地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我们知道,胡某编最大的问题不是他的立场,而是他根本没有立场。

他就像是一个完美的“德克萨斯神枪手”,永远知道怎么把枪安全无误地打向哪个方位。


7 年轻人不讲武德,要耗子尾汁


火遍全网的马保国说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



这是逻辑谬误中的人身攻击:不直接回应问题,而是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理由、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

马保国和一个民间的搏击教练进行比武,结果在30s内,就直接被ko出局了,对方论证了他根本不是什么武学高手。
没有学过逻辑的马保国选择了人身攻击的逻辑:年青人不讲武德。还郑重警告对方:耗子尾汁。


▍8 留学生回家,这是“千里投毒”


在疫情期间,留学生从国外返回中国,被骂是“千里投毒”。



留学生在能证明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有权利作为中国公民回到母国。


这种“千里投毒”的言论,采用恶意揣测的方法:臆想出邪恶动机,加在攻击对象头上。


这些人,大概忘了,在国内疫情严重时期,有多少在外华侨和留学生积极筹备当地医疗物资运输回国、携带物资回国、自发组织捐款。


“建设家乡你不行,千里投毒第一名。”

“祖国拿你当你亲人,你把祖国当冤大头。”

他们不该被恶意攻击,也不该被以偏概全,更不该被强加无中生有的邪恶动机。

▍9 累是活该的,舒服是给有钱人的


富二代曹某在工地上凡尔赛式体验打工,向B站广大网友炫耀:累吗,累的话活该,舒服是给有钱人的。



曹某的无知言论是一种错误归因的体现:即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在逃公主“微服私访”,体验民工生活,但实质上却是把劳动者踩在脚下的炫富。

也许曹某真的觉得,舒服真的是留给有钱人的,而劳动者累就是活该。

毕竟,在她二十多年的生活中,何尝体会过真正的辛苦?


微服私访过后,衣服干净如初,精致妆容犹在。

晒千万余额,坐豪车扬长而去,深藏功与名。


▍10 不讨论高考顶替这样的公共议题,转而攻击个人炒作


陈春秀高考被顶替,当出来寻求公道时,有人急着去骂她炒作,而不去质疑山东高考顶替案作弊本身。后面苟晶出来发声后,因为扮学霸被千夫所指,而“高考被顶替”这样的事件,反而失焦。



这是典型的诉诸虚伪:不正面回应问题,而是怀疑提出问题的人虚伪。


苟晶有她自己的问题,但在这个事件中,她应该是个次要角色。

而且她的确也是受害者,不能要求她是一个完美受害者形象。


问题是整个事件的讨论应该聚焦在高考顶替案作弊,应该对制度进行改进,否则会有更多受害者,这才是应该讨论的本身。
苟日最后成为聚焦对象,真正需要讨论的事件被诉诸虚伪。


▍11 成都女孩是“贱货”,杨超越不配落户上海


成都女孩感染新冠,却被网友人肉信息,被骂是到处跑的贱货。

但她事前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也遵守了成都的防疫规定。仅仅因为难以控制的意外感染,就要惹上骂名。


成都女孩个人行程信息被人肉曝光


杨超越落户上海,人们不去反思户籍制度,却说杨超越不配。

实际上杨超越满足了苛刻的上海落户条件。

问题是出在杨超越身上,还是户口上面?还是各地差距过大的经济水平?

难道正确的角度不是缩小经济发展差距,进而淡化户口的作用吗?


这种基因归谬令人作呕:错误在于这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问题在于户口制度问题,不能将错误归在一个明星身上。


▍12 民企有原罪,资本即作恶


近期兴起一阵潮流:痛骂阿里、美团、滴滴等互联网民营企业是“垄断者”。

一系列针对这些“垄断者”的猛烈声讨如潮涌般袭来。

而前几年时,很多人还在夸赞互联网企业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很多人还在一口一个“马爸爸”的叫着。

短短几年时间,发生如此巨变,恍若隔世。


这是逻辑谬误中的非黑即白: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还有那么多的国企垄断呢?谁好谁坏难道没有切身体验?
市场化的垄断是不是好于垄断化的市场,这也需要讨论,不能非黑即白。反资本垄断没错,但法律要先行,否则歪楼。

民企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垄断者”抹杀掉。


▍逻辑学已经没有作用了


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互联网时代的我们:

这个时代真不需要逻辑学了吗?


答案是:社会不再需要智者,精英不再引领大众。

那个曾经散发着思想香气的智识阶层,已经被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放逐到蛮野荒原。
是的,24个逻辑学谬误不再需要,我们只需要诉诸情感。


那些曾经引领时代之先的“思想先锋”开始变得“聪明”,选择与权力和资本融为一体,成为洞悉大众趣味的猎狗。


最核心原因在于:
无论是资本格局还是权力话语,都希望个体不再思考,成为流量洪流里的一颗小水滴。


本文转自公众号 量子学派——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数理哲)的教育平台。





逻辑缺失,谬误当道,且自成一套“诡辩逻辑”,结果“真谬误,假逻辑,伪真理”到处都是。稍不留神,讲道理反被乌合之众围攻。这个景象,在互联网上已成气候。

然而,生活中的逻辑谬误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看穿它的诡辩套路。它们貌似振振有词,其实毫无力量。窗户纸一旦捅破,躲在黑暗中的秘密也就消失在逻辑之光中。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台湾现代逻辑的开创者殷海光先生。他少时被称作“逻辑神童”,师承金岳霖。自1950年代起,就致力于向民间播撒“逻辑种子”,用逻辑戳破好听的字眼包装起来的谬误言论。

李敖、林毓生、陈鼓应等知名学者皆出自殷海光门下,他还影响了柏杨、龙应台、董桥等文化名人,海外尤其是南洋华人,读逻辑必先读他。他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领袖和启蒙大师。

殷海光的《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早已成为公认的逻辑学科普经典,在逻辑常识匮乏的今天,这本书值得挑出来分享:

▌通俗易懂,可读性强:采用大量生活案例,用对话体写成,极其适合入门;

▌问题导向,贴近生活:日常经验、风俗习惯、心理联想、情绪意象、利害关系……所有因思维偏差带来的日常困境,都被浓缩成逻辑谬误,在书中找到解决之道;

▌字里行间尽显民国知识分子风骨:殷先生一生秉承自由之精神,提倡独立之思想。“他给予人类精神实有的见证,却使良心未泯的人们得到一种真切的精神鼓舞”。

殷海光先生说过:“逻辑是要学的,只读《逻辑新引》不够”。为此,我们推荐另外2本逻辑读物,都是国外逻辑学领域权威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学会提问》,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思辨与立场》:本书是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抗鼎之作。它们都尽量不用逻辑学术语,而用生活案例解读逻辑思维。

先知书店诚荐这3本逻辑书,对症下药,直面逻辑谬误。感兴趣的读者可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最坏的逻辑:双标

讨论问题,先从定义概念开始

一直想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讲道理时,哪些逻辑谬误你应当避免?

常见逻辑谬误举例及解决之道(建议收藏)

中国荒谬逻辑大赏

蠢话的逻辑

哈耶克:语言不仅传播智慧,而且传播难以消除的愚昧

“理中客”最常犯的12个逻辑谬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